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雙因子理論(激勵-維生雙因子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係心理學家赫芝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
‧認為組織成員的工作態度對績效有決定性的影響。
‧認為內在因素(激勵因子)與工作滿足感相關;外在因素(保健因子)與工作不滿足相關。

(一)保健因素
所謂保健因素(maintenance factors),是指某些因素在工作中未出現時,會造成員工的不滿;但它們的出現也不會引發強烈的工作動機。亦即保健因素只能維持合理的工作水準,維繫工作動機於最低標準而已。然而,這些因素之所以具有激勵作用,乃是若它們不存在,則可能引發不滿。其效果恰如生理衛生之於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樣,故又稱為健康因素或衛生因素(hygienic factors)。荷氏列舉的保健因素,有公司的政策與行政、技術監督、個人關係、薪資、工作安全、個人生活、工作情境和地位等是。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以工作為中心,是屬於較低層級的需求。

(二)激勵因素
所謂激勵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是指某些因素會引發高度的工作動機和滿足感;但如果這些因素不存在,也不能證明會引發高度的不滿。由於這些因素對工作的滿足具有積極性的效果,故又稱之為滿足因素(satisfiers)。這些因素包括成就、承認、昇遷、賞識、工作本身、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以及責任等均屬之。這些因素在需求層級論中,是屬於高層級的需求,基本上是以人員為中心的。

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之間的差異,乃類似於心理學家所謂的內在與外在激勵。內在的激勵來自於工作本身與自己的成就感,且在執行工作時發生,而工作本身即具有報酬性;外在激勵乃為一種外在報酬,其發生於工作後或離開工作場所後,其很少提供作為滿足感,如薪資報酬即為一種外在激勵。惟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有時是難以劃分的,如職位安全對白領人員屬於保健因素,但卻被藍領工人視為激勵因素。且一般人多把滿足的原因歸於自己的成就;而把不滿的原因歸於公司政策或主管的阻礙,而不歸於自己的缺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