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er的實體價值鏈(physical value chain)
依照Porter的定義,價值鏈是企業一連串能增加產品或服務價值的活動。這種傳統以資源為主的「實體價值鏈」經過一連串的主要活動( 如內運、操作、外送、行銷與販售以及服務),配合企業內部「支援活動」(例如:人力資源管理、採購…等),達成並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1) 由 Michael Porter 於 1985 年著作《競爭優勢:創造並維持優越的績效》所提出。
(2) 是指從原物料處理開始,到產品運送至最終使用者手上的每一個步驟中,會增加產品價值的一系列組織作業。整體來看,從供應商到顧客都包含在價值鏈的範圍。
(3) 價值鏈是由許多價值活動所構成,而企業在分析價值鏈的個別價值活動之後,就可以了解企業本身所掌握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
價值鏈可分為四個方面
(1) 供應過程中,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創造價值的過程。
(2) 產品製造過程中, 各部門創造價值的過程。
(3) 在市場調查、研究、開發級產品促銷與分銷等活動中創造價值的過程。
(4) 產品銷售過程中, 企業與顧客之間創造價值的過程。
價值鏈管理
價值鏈管理的目標
(創造一個能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需求與慾望價值鏈策略,
並考量到鏈上所有成員間完整無缺的整合)
. Minimize cost and maximize value to final customers
價值鏈管理的必要條件
組織文化與態度
員工
領導
價值鏈策略
組織程序
技術投資
協調與合作
價值鏈(Value Chain)活動的表現
一個企業的價值鏈是指所有價值的表現,包括「價值活動」(Value activities)與「毛利」(Margin)。
「毛利」是指總價值(總收入)與價值活動過程所需要的總成本的差值。
企業內部價值鏈表現在於研發、生產、行銷、人力資源、財務的各階平均考量
價值鏈之作業活動
Porter 將企業價值鏈作業活動區分為
主要活動(Primary Activities)
支援活動(Support Activities)
五個主要活動
原料取得 ( Inbound Logistics )
生產製造 ( Operations )
行銷配送 ( Outbound Logistics )
行銷販賣 ( Marketing and Sales )
售後服務 ( Services )
四個支援活動
基礎建設 ( Firm Infrastructure )
人力支援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技術發展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採購活動 ( Procurement )
企業獲利的手段 : 利用策略手段降低活動成本
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 之價值鏈模型
主要活動
支援活動
利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