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燦 (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
1980年代以來廠商奉為圭臬的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競爭策略之主流思考,是以競爭為中心的「紅海策略」。
一般策略包括低成本、差異化,或專注經營於某一特殊市場區隔,透過低成本或差異化,來提高公司績效;在產業架構不能改變的假設前提下,對所有競爭者而言,這是一種零和遊戲。欲達到公司較佳的獲利,常常必須根據個別客戶的獨特需求做客製化,將市場進一步細分;這樣的策略模式,企業雖然維持了獲利,但市場並無法有效成長。 歐洲管理學院金偉燦與莫柏尼教授所提出之「藍海策略」與紅海策略最大的差別,在於不僅公司營收可以成長,同時獲利也可以成長,最重要的關鍵是消費者得到最大的價值。其中的祕訣是透過進行有價值地差異化、有選擇地降低成本、與策略性的訂價模式創造有效的新需求。
藍海策略 創造新需求 維持高獲利藍海策略從顧客觀點著手,進行有價值的差異化、策略定價模式與選擇性降低成本;為顧客創造最大效益,同時讓生產者產生最高獲利......
1980年代以來,廠商奉為圭臬的波特(Michael Porter)競爭策略主流思考,是以競爭為中心的「紅海策略」。企業首先在產業中做選擇,一旦選定後,產業結構即告確定,並在此結構下,透過策略擬定,取得最有利的位置。
一般策略包括低成本(Cost leadership strategy)、差異化(Differentiation strategy)或專注經營於某一特殊市場區隔(Focus strategy),透過低成本或差異化,提高公司績效;在產業架構不能改變的前提下,這對所有競爭者是一種零和遊戲。欲達到較佳獲利,常必須根據個別客戶的獨特需求客製化,將市場進一步細分,這樣的策略模式,企業雖然維持獲利,市場並無法成長。
紅海策略 以競爭為中心
企業希望差異化,又要成本領導,是否可能?用競爭力公式(競爭力=價值/成本)來看,追求價值的增加,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一向是策略的兩難:選擇差異化,只能提高成本;選擇降價,就須大幅刪減成本。
上述「紅海策略」的困難取捨出現了,公司究竟要成長、還是獲利?若要追求營收成長,由於市場競爭者眾,只能以較小的毛利換取較大的數量,接受低獲利的現實,從薄利到微利到現今的奈利,個人電腦及周邊科技產品是最好的實例;或是忍受成長限制,在小市場維持獲利,將客製化做得非常徹底,但由於很難複製,成長空間較少。
因此兼顧營收及獲利成長,不是非常困難就是不符實際。這些是以競爭為中心「紅海策略」的主要思考,也是策略管理理論中產業結構-廠商行為-績效(S-C-P)分析架構的主要精髓。產業的框框一旦固定,在其中競逐較大的市占率,顯然將是殘酷的存亡賽局。
歐洲管理學院教授金偉燦與莫伯尼所提的「藍海策略」,是有別於波特競爭策略的另一種思考。他們認為產業的框架可以改變,以創新為中心,有效擴大需求,使產業的框框變大,產生新的領域,新領域可能沒有競爭者存在或競爭者寡,因而獲利豐厚,企業便得以兼顧成長與獲利。
藍海策略 以創新為中心
「藍海策略」邏輯的最大差別在於,不僅公司營收可以成長,獲利也可以成長,最重要的關鍵是消費者得到最大價值。其中祕訣是創造有效的新需求,進行有價值的差異化、策略定價模式與選擇性降低成本。以經濟學觀點來說,「藍海策略」創造最大的消費者剩餘(顧客的效益),同時產生比較大的生產者剩餘(獲利)。
「藍海策略」就是不再做你輸我贏的競爭者,而做「價值創新」者。二位作者指出:「價值」和「創新」同樣重要;創建藍海成敗關鍵並非尖端科技的創新,也不是「進入市場的時機」,而是「創新」和「實用」、「售價」和「成本」二組的密切配合。
在訂定藍海策略,創造新的價值曲線時,二位作者提出了「四項行動架構」(four actions framework):
(1)「消除」哪些產業內習以為常的因素?
(2)「降低」哪些因素應降低於產業標準?
(3)「提升」哪些因素應高於產業標準?
(4)「創造」哪些產業尚未提供的因素?
(1)與(2)在節省成本,擴大需要;(3)與(4)在強調「差異化」與「新價值」,提
升產品價值。
與紅海策略相比,藍海策略的特色有五(詳見第一章):
1. 努力設法開創沒有競爭的「新市場」
2.不與對手競爭,使「競爭」變得無關緊要
3.創造出新的需求,並透過成本控制,追求持續領先
4.同時追求顧客獲得的高價值與產品的低成本
5.調整公司作業系統,給以完全的配合。
在構建藍海策略時,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對產品市場定位──亦即要衝破舊有的市場邊界。二位作者提出了創造藍海的「六大途徑架構」(six paths framework):
(1)「價值創新」的機會往往來自各種產業的相鄰空間,亦即是不要侷限於自己的產業,要勇敢地跨足「另類產業」。
(2)發掘或利用產業內的各種策略群組。所謂「策略群組」是指在產業中採行相同策略的公司。「藍海策略」要求深入探討顧客們的偏好是追求「講究」,還是「將就」。
(3)重新定義本業內的顧客群:他們是採購者、是使用者、抑影響者,他們對「價值」的要求不同;同時要檢討顧客群的傳統思維,重新設計價值曲線,發掘出新的藍海。
(4)發掘產品互補和服務的商機:美國二大連鎖書店:博德士(Borders)與邦諾(Barnes & Noble)重新界定了書店賣書的行為,包括提供咖啡座等服務,使其營收大增。
(5)重新思考產品的理性訴求抑感性訴求:有的行業根據產品的效益,以價格和功能競爭,這屬理性訴求;有的行業跟感覺走,這便是感性訴求。二個成功的例子:一是帥奇錶(Swatch),把理性的錶轉變為感性導向的時尚;另一是美體小鋪(Body Shop),將感性導向的化妝品變成講究功能的美妝企業。大家熟知的星巴克徹底地重建了咖啡文化,從販賣咖啡變成販賣氣氛。
(6)從當前觀察到的趨勢來發掘商業契機,如CNN利用全球化浪潮的崛起,推出24小時播放新聞的頻道,而大受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